南通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7-26
- 访问量:1
【概要描述】船船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我市濒江临海,拥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线,具备发展船舶工业独特区位优势,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已将我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现代化大型
南通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概要描述】船船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我市濒江临海,拥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线,具备发展船舶工业独特区位优势,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已将我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现代化大型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7-26
- 访问量:1
船船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我市濒江临海,拥有430公里的江海岸线,具备发展船舶工业独特区位优势,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已将我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之一。今后十年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抢抓历史机遇做大做强船舶产业的重要时期。“十五”以来,我市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发展战略,船舶工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为此,我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大组织力度,举全市之力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将南通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级船舶工业基地。
一、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化导向,国际化推进,品牌化带动,提升产业水平。以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优势资源;以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努力提高我市船舶造修整体水平和配套能力;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游艇及船舶配套为重点,努力使我市船舶工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船舶工业的先进水平。
(二)发展原则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在体制上的优势,大力引进外资,积极扶持民资,加强与中央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让各种形式的资本实现多赢。
2.坚持远洋船舶与内河船舶并举。远洋船舶制造以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为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加快设计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提高市场占有率;内河船舶制造适应长江航运规划网建设发展需要,以实施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为契机,加快内河船舶结构调整,提高内河船舶设计和制造档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游艇产业。
3.坚持船舶造、修(改装)、配套协调发展。走船舶造、修及改装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提升船舶造、修(改装)能力带动船舶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品。鼓励企业建立船用设备全球销售和维修服务网络,鼓励船舶配套本地化。
4.坚持船舶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以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带动船舶及配套的设计研发、物流配送、技术咨询、市场交易和会展等船舶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船舶工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船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200万载重吨,船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配套产业集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船舶造修技术和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级船舶工业基地。
2.具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远洋船舶制造能力达到950万载重吨,内河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造游艇(船)200艘;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修理(改装)远洋船舶能力达到320艘;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船舶配套和港口机械产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港口机械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船舶及配套企业建成市级技术中心,力争创建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到2015年,船舶制造能力达到1200万载重吨,其中远洋船1100万载重吨,内河船100万载重吨,造游艇(船)500艘;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520亿元。修理(改装)远洋船舶能力达到400艘,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船舶配套和港口机械产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港口机械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重点船舶及配套企业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并创造条件力争创建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要船舶企业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
二、产业发展布局
(一)船舶造修工业空间布局
船舶工业发展本着节约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在岸线规划和审批使用上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以现有沿江和沿九圩港运河企业为重点,建成“两个船舶造修产业带”。
1.沿江船舶造修产业带。西起如皋市长青沙,东至启东市长江出海口,充分利用现有长江岸线,建成制造远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产品的“沿江船舶造修产业带”。以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熔盛重工、惠生(南通)重工、吉宝船厂等企业为重点,设计生产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和汽车滚装船、化学品船和特种工程船、海洋工程装备及石油钻井平台模块等产品。
2.沿河船舶造修产业带。以沿九圩港等运河现有的中小型船舶重点企业为重点,建成制造内河运输船舶、工程船舶、渔船及玻璃钢船的“沿河船舶造修产业带”。主要设计制造内河钢质驳船、挖泥船、拖船及特种工程船、玻璃钢游艇(船)、江海捕渔船等产品。
(二)船舶配套产业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和产品优势,因势利导,加大引资力度,以特色配套产品为重点形成5个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产业集中区”。
1.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在港闸区陈桥片区和天生港片区,规划面积17.6km2。以发展船用钢结构、船舶动力设备、船用电气及自动化设备、船舶中间产品、船用焊接材料、船用钢丝绳等产品为主,力争建设成为集船舶配套制造、交易、物流、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2.南通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制造工业集中区。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长江大桥北岸两侧,规划面积14km2。发展船用电力设备、船用动力及控制设备、舱室机械、船用仪器仪表、船舶自动化与通信导航设备和港口机械产品。
3.通州船用钢结构集中区。在通州市平潮镇境内,以现有的钢结构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船用中间产品、舾装单元、船舶模块、钢结构件等产品。
4.启东船舶及配套工业集中区。在启东市境内,规划面积35.8km2,以现有的船舶企业以及批准新建的船舶企业为重点,发展10万吨以下运输船舶和船用设备。
5.如皋船舶及配套工业集中区。在如皋市长青沙,规划面积3.3 km2,以江苏熔盛重工为主体,发展远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船舶造修、船舶舾装、船用设备、钢结构件、涂装材料、甲板机械等产品。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船舶造修发展重点
船舶造修工业以规模企业为规划重点,着力扶持一批具有年造船30万载重吨以上能力的大企业尽快做强;努力提升一批成长型船舶造修企业做大;积极推动一批中小重点船舶造修企业规范发展。
1.船舶制造。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为重点,突破超大型油船(vlcc) 、汽车滚装船、大型集装箱船及灵便型散装货船设计和制造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批量生产;积极研制开发30万吨矿砂船(vloc)、液化天然气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化学品船。“十一五”末造船能力达到250万吨。在自主创新、船型开发、生产效率、人均效益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为重点,设计开发生产9万吨级的海上浮式生产系统(fpso)、10万吨以下级巴拿马型散货船和3万吨级化学品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十一五”末造船能力达到250万载重吨。
以吉宝(南通)船厂为重点,设计开发特种海洋工程船舶和港口拖轮以及敷管船、起重船、破冰船、航道疏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系列船舶为主,形成年生产15~20艘海洋特种工程船舶的规模。
以南通五湖玻璃钢旅游船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设计开发玻璃钢救生艇、公务艇、高档玻璃钢(包括铝质)旅游船舶。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引进一批著名玻璃钢(包括铝质)游船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生产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化、批量化生产。
2.船舶修理。以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重点,在发展修理(改装)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基础上,加快发展设计制造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产品。
(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重点
以惠生重工、中远船务、振华港机(南通工厂)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模块、石油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和港口机械产品。鼓励我市船用设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生产、研制企业合资、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形成我市海洋工程装备的品牌制造企业。
(三)船舶配套设备发展重点
1.巩固提升一批目前具有较好生产基础和一定优势的配套产品。继续加快发展船用钢结构件、舱口盖、船用集装箱、船用滤器和各种功能模块,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同时,加快提升船用柴油机、吊机、加热器、热交换器等产品的档次,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装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引进消化一批船用关键配套产品。努力与国际品牌的船用设备制造公司合作,采取贴牌加工、引进专利技术等合作形式建设一批船用设备制造企业。重点是船舶动力设备中的辅机、推进器、主机遥控、齿轮箱,舱室机械中的焚烧炉、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装置、辅助锅炉,船舶电力设备中的发电机、船用配电盘、配电板和船舶自动化与通信导航设备以及船用焊接、涂层材料等产品。
3.自主研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的船舶配套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我市已有成熟技术、且与船用产品相近的陆地产品企业,通过与国内外船舶设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船用配套产品。重点是大型非标钢结构,船用锅炉、风机、阀门、配电板、电子仪表、电缆、装璜装饰材料、防滑甲板以及船用焊接设备、卷板机等配套和装备产品。
4.鼓励建设一批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厂。本着优化资源、整合资源的原则,重点扶持建设5~10个船舶分段、船舶钢材切割、加工处理等中心,推动船舶配套企业与总装造船企业同步协调发展。
(四)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发展重点
鼓励我市有条件的船舶企业与国内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或股份制等合作方式,建立企业船舶设计研究院或船舶设计研发中心,加快提高我市船舶及船用设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船舶服务业发展重点
结合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在船舶配套集中区等适宜区域,规划并加快建立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具有信息咨询、交易、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商务服务等功能的船舶市场。
四、重点项目发展
加快建设一批船舶重点项目。2006年~2015年,重点规划建设以下项目:
(一)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二期扩建。投资20亿元,建设50万吨干船坞一座,30万吨级舾装码头一座,配置800吨门式起重机2台,2008年完工投产。
(二)南通中远船务海洋工程项目建设。投资20多亿元,建设专业化海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船(fpso)制造工厂,预计2010年完工投产。
(三)江苏熔盛重工船舶工程项目建设。投资49亿元,建设10万吨以下级干船坞四座,舾装和材料码头各一座,配置900吨门式起重机2台,2008年完工投产。
(四)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7.6亿元,建设3万吨级码头和舾装码头各一座,形成年产4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模块的制造能力,预计2008年完工投产。
(五)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船舶扩建和超大型螺旋桨、轴生产线项目建设。总投资3亿元,建设8万吨船台和8万吨干船坞各一座,建设超大型螺旋桨、轴生产线,预计2009年完工投产。
(六)吉宝(南通)船厂二期扩建。投资2亿元,新增船台一座、配套舾装码头一座,预计2009年建成投产。
(七)南通亚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船用机械项目建设。总投资近3亿元,建设以生产甲板机械、起重设备产品为主的船舶配套工厂。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八)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船用机械项目建设。一期总投资2.5亿元,建设以生产船用钢结构件、甲板机械等产品为主的专业工厂。预计2009年建成投产。
五、产业技术发展
在船舶建造技术方面,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设计研发机构,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重点发展船体建造、船舶舾装、船舶涂装等关键技术,掌握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技术,建立壳舾涂一体化集成制造模式(cims),实现船舶标准化、系列化建造。
(一)分道建造技术。重点研究运用:拼板单面焊技术,船体零部件和分段尺寸精度控制技术,fpr船体模建造、新船型和海洋结构特殊结构制造技术。
(二)区域舾装技术。重点开发应用:托盘集配技术,管件族制造技术,绝热材料制造及工艺技术,舾装装备技术。
(三)区域涂装技术。重点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作业技术,规范作业技术,新型涂料制造和应用技术,涂装机器人。
(四)集成制造模式。重点研究运用:壳舾涂一体化计划,売舾涂一体化设计,壳舾涂一体化执行。
(五)船体模块化建造技术。重点开发应用:零部件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分段全面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全新概念的船体组件和分段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船体模块专业化生产技术。
(六)模块化舾装技术。重点研究运用:模块设计技术,模块制造技术,模块生产技术,模块连接技术。
(七)管路接口技术。重点研究运用:管路连接技术,管路接口研制技术,管路接口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生产技术。
六、对策和措施
(一)强力推进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船舶工业发展空间
1.岸线资源整合。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对现有岸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满足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公用码头等需求的条件下,将深水岸线优先满足船舶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实施高新技术项目的需要;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岸线资源的原则,对目前使用不合理的岸线,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整。同时应用市场机制对岸线使用效率不高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引进优势企业整合资源,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益,确保发挥最大效益;积极开发我市新的深水岸线。对“横港沙”、“新通海沙”进行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围垦建设新的深水岸线,为重点船舶企业建设新项目提供岸线资源。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严格执行岸线开发利用报告制度。
2.市场资源整合。运用市场机制,建立我市船舶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三大专业服务平台。建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引进船厂及其他社会资金入股,建立船舶技术服务中心,为船舶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采购等系列服务,提高我市企业接单生产的组织水平和技术水平。鼓励国际性相关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落户南通,扶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交易服务公共平台”。按照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船舶及配套企业提供信息、融资贷款、专利代理、人员培训、资产评估、企业资格认定、仲裁审判等一条龙综合性服务。建立网上信息化服务系统。扶持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类人才市场,吸引国内外船舶设计、制造和管理高级人才来我市工作,满足我市船舶企业人才的需要。建立“配套物流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国性的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引进国内外著名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定期召开国际船舶配套产品展示会。按专业化生产要求,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建立船用钢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
(二)不断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船舶工业发展水平
1.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成立南通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员由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局、外经贸局、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港务局、水利局、交通局、海事局、安监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下设“船舶工业办公室”,负责拟定有关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扶持政策,组织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协调产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船舶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做好船舶工业统计分析工作,促进行业内部合法、正当、有序的竞争;加强对船舶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防止人才等方面的恶性竞争,不断提高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水平。
2.组建专家智囊团。建立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专家智囊团,指导我市船舶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重大项目决策、咨询,指导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结合我市船舶工业生产与科研实际,组织国内外船舶专家对我市船舶工业科学发展进行指导。
3.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我市船舶企业参加国内外海事展或举办高层次国际性的船舶发展研讨会,提高南通船舶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鼓励企业及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或科技展览会,组织国外专家来我市讲学进行船舶技术咨询,开展船舶技术合作与研究,使我市船舶工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衔接。
4.大力推广现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积极研究推广分段造船、分道造船、集成造船和敏捷造船模式,发展单元组装、预舾装和模块化技术,提高船坞产出能力;从信息化管理入手,推进船舶设计、工艺、制造信息集成,提高我市船舶业信息化制造水平。
(三)加快配套园区建设,进一步打造配套产业发展平台
1.高起点编制园区产业规划。按照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鼓励各园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走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严把握园区项目准入条件,树立工业生态学的理念,努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的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2.加快船舶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产业定位、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及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实施进度。提升集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承载项目的能力,加快集中区内的道路、供排水、排污、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在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用地的同时,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必须的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和职工宿舍等设施。
3.加强船舶集中区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建立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船舶配套集中区加快项目引进速度,提高项目引进质量。推动区内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努力创新我市船舶配套集中区建设的新模式。
4.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船舶基地、船舶配套集中区建设以争创国家、省级基地(中心)、示范园区为目标,通过基地和企业品牌建设互动,加速推动区内发展方式由常规发展向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单纯工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等方面发展转变;由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提升综合环境优势转变。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国际化进程,创建特色品牌,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步伐
1.设立南通市船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推进船舶工业集中区项目建设。
2.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我市船舶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获得认定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经省级以上技术鉴定并能批量生产的船舶及配套新产品进行奖励。鼓励船用设备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开展船用产品质量认证。
3.支持企业建立全球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船舶配套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销售代理或办事处,加快建立并完善全球船舶配套设备服务网络。
4.支持开展船舶专题招商引资。围绕船舶及配套产业,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把招商引资和做大做强船舶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方向,围绕培育船舶产业,在拉长产业链、推进集约化上下功夫。集中引进一批具有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国际著名配套企业来我市投资或合作建厂,加快提升我市船舶产业的竞争力。
(五)积极培育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船舶工业竞争能力
1.加大引进与培养船舶专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多方位引进人才。大力实施“柔性引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积极鼓励用人单位以特聘、兼职、讲学、提供技术与专利等形式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充分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以优惠政策诚招人才。组织船舶及配套企业外出招聘人才,通过省内外人才市场引进船舶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广开渠道,集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行业或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骨干、高级设计人才、优秀的市场开发人才、熟悉国际船舶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等院校资源,培养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我市船舶基地发展的需要;支持引进国内外海事大学(船舶学院)、科研院所等来我市合作办学,建立船舶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扶持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管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
1.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市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保持与各类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船舶及配套企业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点工作,解决中小民营船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开展多渠道融资,积极推动项目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资金滚动开发等。
2.建立行业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预警提示,为企业化解风险争取时间和提供帮助。举办行业信息发布,将国内外船舶行业的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定期组织船舶企业负责人学习国家出台的产业规划、政策文件,深入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及时化解船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搞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协调,坚持上下联动,形成推进我市船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